【網絡強國這十年】中國首創!數字時代互聯網法院“大顯身手”******
從呱呱墜地到垂暮之年、從柴米油鹽到詩和遠方、從現實生活到數字世界,憲法時時刻刻都在保護著我們每一位公民。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2022年12月4日至10日,是我國第五個憲法宣傳周,主題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創新技術運用,深刻改變與嵌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各類場景之中?;ヂ摼W帶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也產生了各種涉網糾紛,甚至各類涉網犯罪案件紛至沓來。
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互聯網時代,對現有司法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盎ヂ摼W法院”在中國便應運而生了。憲法宣傳周,一起來普法。讓我們一起看看24小時“不打烊”的互聯網法院究竟什么樣。
以北京互聯網法院為例,法院按照“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的基本思路,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實現案件訴訟環節的在線進行。它打破了空間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夠參與庭審;打破了時間限制,做到了法院24小時“不打烊”;打破了復雜程序,擴展多渠道留存證據等。
互聯網法院管轄范圍有哪些?還是以北京互聯網法院為例,它受理的案件都是涉互聯網,主要涉及11個方面。比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簽訂或者履行網絡購物合同而產生的糾紛;簽訂、履行行為均在互聯網上完成的網絡服務合同糾紛等。像電商購物買到假貨、社交平臺泄露個人隱私、網絡創作遭到抄襲等,都可以在互聯網法院起訴維權!
我國自2017年以來,先后在杭州、北京、廣州成立了3家“互聯網法院”。要知道,這三家“線下實體法院”集中管轄各種類型的互聯網案件,意味著我國已經步入互聯網案件集中管轄、專業審判的新時代。
我國互聯網法院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世界上僅我國建立互聯網法院,其他國家有的傳統法院開展了線上審判活動,有的也有電子司法方面的法律,但尚未建立統一受理互聯網案件的互聯網法院。
“互聯網法院”這一概念不僅是我國原創,也是世界司法史上信息化背景下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更是人類法治文明的最新組成部分,為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司法保障。
監制:張寧
統籌:李政葳、廖慧
策劃:陳暢、孫滿桃
文案/制作:李飛、王一涵
光明網 出品
【地評線】飛天網評:為中國經濟發展投下“信心票”******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只要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苯洕g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且長期向好,這是我國經濟的基本面,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和優勢。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不僅會促進中國自身發展,也將惠及國際社會,為世界經濟復蘇增添動力。對此,我們要篤定信心,保持定力,專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信來源于長期向好形勢。無論是從近三年,還是從2023年元旦假期來看,都集中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各種極端考驗,在短時間內走出了正向發展趨勢。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15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到18.5%,2022年預期可超過120萬億元。由此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依然保持著強勁勢頭,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且長期向好的判斷是正確的。2023年元旦,全國交通、餐飲、娛樂、旅游、生活服務等行業逐步回暖,久違城市“煙火氣”再次回歸,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注入了新的動力活力。據悉,預計今年春運客流總量超20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可望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七成。無論是從國際社會的反應,還是從國內消費市場的情況來看,都對中國經濟發展投下了信心票。
自信來源于巨大回旋空間。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和差異性,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回旋空間,注入了巨大潛力。從東部沿海來看,經濟發展快速,產業發展生機勃勃,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履,在技術創新引領帶動下,展示出了強勁發展動力。從中西部地區來看,自身具有先天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承接東部成熟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互補性,由此形成了由東至西、由城市至鄉村的梯度發展格局?!把睾5貐^踴躍創新,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北振興蓄勢待發,邊疆地區興邊富民?!边@就是生機勃勃的中國。各地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邁出發展步履,實現錯位發展,又彼此配合、互為補充,在產業鏈和供應鏈方面形成一個發展整體。從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情況來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吸收外資增速多年高于東部地區,為擴大內需、民營企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國際合作等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的底氣與自信。
自信來源于持續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開放大門要越開越大,讓更多外資進得來。2023年1月1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正式生效施行,總條目1474條,與2020年版相比,增加239條、修改167條。鼓勵目錄越來越長,負面清單越來越短。近年來,我國持續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分別縮減至31條和27條,形成了制造業基本開放、農業服務業穩步持續開放的格局。去年前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560.9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9.9%;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同比增長8.6%。我國已經連續3年清理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推動了500多份文件的立改廢。外資的逆勢增長,不僅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動力,而且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自信。(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