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外對話|恢復面對面溝通,中美關系將取得實質性改善嗎?******
繼中美元首11月在巴厘島舉行會晤后,本月11日至1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河北廊坊同來訪的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舉行會談。這是兩國工作團隊的又一次面對面溝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2日表示,雙方一致認為會談是坦誠、深入、建設性的,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中美如何把握好當前的時間窗口,更好地促進對話和交流,推動兩國關系重返穩定發展軌道?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邀請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展開對話。
王勇表示,中美兩國領導人巴厘島會晤之后,中美關系存在著一種“重置”的可能性。他認為,至少中美現在都感到需要去管控彼此的分歧和競爭,爭取在可以合作的領域加強合作和溝通。
視頻:【東西問·中外對話】北大王勇教授 :中美科技創新不是“零和游戲”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久前親身到訪中國,與北京和上海等地各界人士展開深入交流的甘思德認為,要解決兩國當前存在的“回音室”效應,必須有面對面的交流,只有兩國學者等各界人士更多往來于對方國家,才能有更加豐富、公開的對話和交流。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美雙方在科技創新領域是不是“零和”狀態?
王勇:中美之間科技創新符合市場規律,一直互補互促,你追我趕。過去20年以來,美國的資本投入、技術、理念極大促進了中國創新企業的發展,也收獲了巨大的利益。借助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經濟方面取得非常大的進展。

盡管目前兩國存在很多競爭,但在產業創新方面,中美仍是互補的,有非常多的共同利益。就拿芯片產業來說,中國占到全球芯片消費的60%左右。美國目前加強所謂的芯片供應鏈彈性,讓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在美投資。但最后如果中國不買美國的芯片,美國的芯片企業就失去了中國的市場,會對美國芯片制造業與研發造成非常大沖擊。最后由于利潤的下降,芯片研發的速度會放慢,又反過來損害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利益。
如果單純從經濟和市場的角度來看,中美之間合作會繼續進行。遺憾的是,美國政府正在用政治和國家安全的邏輯取代經濟和市場的邏輯。希望美國糾正這種偏執的決策思維方式,選擇遵循市場的規律。
甘思德:要恢復比較穩定的關系,強調比較優勢,加強科技合作等,兩國都要做一些讓步和調整才行。
中新社記者:新冠疫情以來,中美之間的面對面對話減少,溝通渠道不夠理想,經濟領域存在有限“脫鉤”的風險,民間層面的人文交流和往來也受阻,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個狀況?
甘思德:我發現華盛頓和北京處于一個“回音室”的狀態,無法得到新的一手信息,所以很難改變這些共識。因此,雙方的誤解增加,感情下降,日漸疏遠。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有面對面的交流,通過網上的交流完全不夠,反而會增加誤會。只有你愿意登上飛機,到別國待一段時間,融入社會進行交流,你才有機會真正地聽到別人在說什么,知道他們為什么作出一些選擇。
我們需要王勇教授到美國來,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去中國。只有我們這么做,才能有比較豐富、公開的對話和交流。
視頻:【東西問·中外對話】美智庫專家:美中需增強面對面交流,打破“回音室效應”來源:中國新聞網
王勇:甘思德教授上次來北京訪問,是在疫情之后,在美國學者當中,至少是最早的(一批學者)之一。對于促進恢復中美之間的人文與學術交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個人對他的勇氣和耐心非常佩服。
如果甘思德教授的同事能發出邀請,(如果)條件允許,我非常樂意跟其他中國學者一道訪問美國,繼續我們的對話。
中新社記者:近來中美之間似乎釋放了一些希望重新規劃和定位雙方關系的信號。兩位如何預判未來中美關系走向?
甘思德:我在北京和華盛頓碰到的好多人已認識到這點,兩方已經知道必須加強溝通,也有足夠的政治空間進行對話,在某些問題上調整自己的政策。
中共二十大結束到美國中期選舉結束之后,中美關系開了一個窗口。我們要抓住機會,談一談該如何減少誤解,對某些具體問題采取對策,提高雙方的互信。應該抓住中美元首在巴厘島會晤的機會,加強溝通。比如說,我們能不能對經濟問題進行定期的磋商。以前有各種各樣的機制,例如中美商務部的定期開會,一年一次的兩國政府經濟與戰略對話。我肯定是比大部分在華盛頓的人,要樂觀一些。
王勇:現在受到疫情和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中美實際上是缺少溝通和戰略互信。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中美兩國之間經濟優勢互補,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作為安理會兩大常任理事國,中美對于地區和全球和平與穩定負有特殊的責任。中美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相互學習借鑒、開拓文明互鑒的空間。
中美之間的出路就是增進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甚至相互贊美,看到對方的優點,學習對方的長處,在自己的治國理政當中避免不好的地方?;谶@種善意和理解,中美關系還有很多出路。我對此相對謹慎樂觀。
中新社記者: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此次訪華,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會談。如何看待會談的作用?會談能夠給中美關系帶來實質性改善嗎?
王勇:中美兩國領導人巴厘島會晤之后,中美關系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存在著一種“重置”的可能性。至少中美現在都感到需要去管控彼此的分歧和競爭,爭取在可以合作的領域加強溝通和合作。
中美關系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國際社會的期望,希望中美作為兩個大國能夠坐下來,為穩定關系,減少雙方競爭失控可能對地區和國際秩序所造成的破壞而努力。另一方面,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穩定和防止全球經濟進一步下滑方面負有特殊責任。雙方有理由加強宏觀經濟協調,在能源和糧食安全等方面尋求合作,同時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也可以加強合作。
反之,中美之間如果不能管控分歧、競爭,導致失控、擦槍走火,將最終損害兩國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減少誤判、管控分歧,為競爭裝上“防護欄”非常重要,符合雙方的利益。

【尋味中華】武漢五芳齋湯圓:白如羊脂 甜蜜馥郁****** 中新社武漢2月4日電 題:武漢五芳齋湯圓:白如羊脂 甜蜜馥郁 作者 武一力 中國人的“年味”,體現在活色生香的食俗里。享盡天南海北的“硬菜”后,湯圓開始登上餐桌“C位”。 臨近元宵節,每天凌晨四五點鐘,“中華老字號”武漢五芳齋門口就排起長隊。食客翹首以盼,等候湯圓出鍋。 ![]() 1946年,以跑船為生的江蘇人倪錦財落腳漢口,成立武漢五芳齋,經營江浙風味的湯圓。發展至今,五芳齋在武漢已是三鎮皆知、遠近聞名;武漢“五芳齋湯圓”也被認定為中國名點、中華名小吃。 正如豆腐腦有“咸甜之爭”,湯圓的吃法也有地域之分。 “按叫法,南方叫‘湯圓’,北方叫‘元宵’;按做法,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按口味,有甜有咸?!蔽錆h五芳齋湯圓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杰告訴中新社記者。 廣東有四式湯圓、貴州有雞肉湯圓、上海有擂沙湯圓,而五芳齋的黑芝麻餡疊式湯圓則是“老武漢”的心頭愛。 李杰說,疊式湯圓如此受歡迎,在于兩大法寶:一是制餡,二是制面。取適量芝麻、些許豬板油,輔之以白糖、橘皮,揉搓成餡心。豬板油來自東北,當地豬膘厚一點,油脂好一點,更能提香。面皮選用上好的糯米粉,用水磨吊漿工藝使其口感更加爽滑。 疊式湯圓,“疊”為重頭戲。據李杰介紹,按照傳統做法,把餡心和糯米粉鋪在簸箕上,端起簸箕“搖團”,類似農村的篩糠。再在湯圓上灑上冷水,繼續“搖團”。如此反復多遍,湯圓越搖越大。如今,自動化機器代替了手工“搖團”——只需將餡心倒進裝有糯米粉的機器大鍋中翻滾,再蘸水打濕,層層疊加16次,一顆顆直徑約3厘米的疊式湯圓就出鍋了。 如此制作的五芳齋疊式湯圓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煮熟后的湯圓大小似乒乓球,輕輕咬開一個小口,熱騰騰的芝麻餡緩緩淌出??匆谎?,口齒生津;聞一聞,香氣撲鼻;嘗一口,芝麻醇厚,糯米綿密,口感瓷實,甜蜜馥郁。 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在沸水中翻滾的湯圓亦沉亦浮,猶如空中圓月,被世人賦予“闔家團圓”的美意,流傳至今。 關于湯圓的吃法,古今“吃貨”各有花樣。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可鹽可甜”的兩樣做法。咸口的蘿卜湯圓:“蘿卜刨絲滾熟,去臭氣,微干,加蔥、醬拌之,放粉團中作餡?!碧鹂诘乃蹨珗A:“用水粉和作湯圓,滑膩異常,中用松仁、核桃、豬油、糖作餡……”如今,湯圓還發展出榴蓮餡、巧克力餡等新口味,以及油炸、拔絲等新吃法。 “吃了湯圓才團圓?!币粋€月前,武漢市民萬靜芳就早早地給身在美國的女兒寄去糯米粉和湯圓餡心,希望這份家鄉味道能給遠方的孩子傳遞思念和祝福。 天上月圓,碗里湯圓,人間團圓。元宵佳節,親朋圍坐,推杯換盞,最后來碗湯圓收尾,期盼新一年的溫暖與甜蜜。(完)
|